清代科举硃卷集成

清代科举硃卷集成 全文检索系统

一、内容及史料价值

明、清两代,为防考官徇私舞弊,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硃(朱)笔誊写一遍,送交考官批阅,称为硃卷(朱卷)。

硃卷为科举考试的卷子。所载内容丰富详细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 一是考生履历,包括:

    考生姓名、字号、排行、出生年月、籍贯、世居地、本族谱系、师承、同谊等。其中族谱简则明列祖妣三代,详则上自始祖、下至子女、旁及同族尊长、兄弟侄辈以及母系、妻系等无不载入,凡有科名、官阶、封典、著作等皆一一注于名下,以显扬门庭之昌盛师承则记录其受业师、问业师、受知师的姓名、字号及科名官阶,以示学问渊源有自。

  • 二是科份页载有本科科份、考生中式名次、各类考官的姓氏、官阶和批语以及房官原荐批语等。
  • 三是考生文章,有三场全刊者,也有选刊自认为得意之作者。

硃卷因其信息记载详备且较真实可靠,具有多学科研究的文献价值。关于硃卷的研究价值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为学界所识。

硃卷履历部分的谱系与师承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亲族源流与学业源流,而血缘和社会的渊源并重很合于现代遗传与教育并重的看法。谱系详载嫡系、同族、母系及其配偶等,则可追寻各家婚姻结合,推见各家血缘的关联、师承、同谊等记载则可用于科举人物的思想、学术、政见的流传等。硃卷的考生履历部分比官刻的登科录、乡试录、会试录以及同年齿录等所载信息详细,不啻一部家谱的缩影。作为应考者的档案,其所反映的世系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较之家谱更为真实确切,成为研究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及宗族制度等不可或缺的文献。再者大量举人、贡生甚至部分进士史传不登,即有所载也无母系、妻系与师承传授的记述,而硃卷的履历则是不可多得的传记资料。

此外,硃卷文章是研究八股文的第一手材料。通过这类实物,人们可形象地了解当时的考试形式、方法与考生的科场面貌以及科举取士的评判标准,并可从中窥视当时的教育状况等。

近20年来伴随着硃卷文物的发掘、整理、流通与收藏,硃卷的文献价值得到进一步认可与开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硃卷来进行各领域的研究。

硃卷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历史文献,但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内忧外患,这方面的资料散失严重。为了保存文化典籍 ,张元济、叶景葵等在上海创建了合众图书馆。并从海盐朱氏寿鑫斋购买其所藏的2000册硃卷,后又有吴县潘氏砚楼捐赠了1000余册。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合众图书馆改为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后又与上海图书馆合并。此后仍不断收集,到九十年代初共8000余册。本集成计收有清代硃卷八千余种。清代文武百官履历、传记、谱系、撰述、行谊尽收于此,时间跨越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乡试、会试、五贡等硃卷。



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4

编者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