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全文数字化《大明会典》

简介

《大明会典》是明代官修之记载典章制度的政书。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经正德参校后刊行,共一百八十卷。嘉靖时又经两次增补,至万历时复加修订,撰成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其纂修、重修和版本详情如下: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仿《唐六典》敕修《诸司职掌》,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通政使司、都察院、大理寺和五军都督府十门,共十卷,记载了自明王朝开国至洪武二十六年前所创建与设置的各种主要官职制度。 孝宗嗣位后,因洪武后累朝典制散见叠出,未及汇编,不足以供臣民遵循,遂于弘治十年三月,敕命大学士徐溥、刘健等纂修,赐书名为《大明会典》,十五年(1502)修成,但未刊行。正德四年(1509)武宗命大学士李东阳对《大明会典》重加参校,六年,由司礼监刻印颁行。有明刻本传世,一般称“正德会典”。

纂修《大明会典》时,定有凡例二十四条,该书以《诸司职掌》为本,参考《皇明祖训》、《大诰》、《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稽古定制》、《教民榜文》、《军法定律》、《宪纲》、《大明律》、《孝慈录》等十二种颁降的官书,并附以历年有关的事例,以本朝官职为纲,使官领其事,事归于职,将六部中的吏、礼、兵、工四部各有司例者,均以司分。其余户、刑两部所属诸司,则分省而治,如江苏、浙江等布政司等。与《诸司职掌》不同处是增添“宗人府”一门,列为首卷。其后第二至第一百六十三卷皆记六部掌故,第一百六十四至一百七十八卷为诸文职官,最后两卷为诸武职官,仅录职务及沿革。

万历四年(1576)六月,明神宗朱翊钧敕命张居正为总裁,定纂修凡例十五条,校订弘治、嘉靖旧本,补辑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后的六部现行事例,分类编纂,改编年为从事分类,从类分年。书成于万历十三年。十五年二月,大学士申时行奏进,由内府刊行。全书共二百二十八卷,合凡例目录共二百四十卷。通称“万历重修会典” 。其卷一至卷二百二十六记文职衙门,卷二百二十七和二百二十八记武职衙门。文职先后为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翰林院、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僧录司、道录司;武职则为五军都督府与锦衣卫等二十二卫。南京存留诸司附于北京诸司之后。

本互联网版全文数字化《大明会典》为万历重修本。该书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同时,因在康熙朝《大清会典》问世之前,清朝廷办理政务多参照《明会典》,故此,它亦是研究清前期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互联网版利用 OCR 汉字识别技术和人机辅助校对系统,对 5674 页原文进行全文识别,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三,实现了“字字可检、句句可查”,大大提高了读者的查阅速度。同时,为求保真,特将全文数字化文本页面与原文图像页面相挂接(原文图像版面为展开筒子页)。读者可对检索结果即时进行核对。

本互联网版按原目次进行电子编目,读者可通过目录直接进入预读章节,并可随意上下翻页,便于浏览。编目的原则是遵照原书总目录层次关系直接进行电子编目。

针对历史文献难以百分之百地保持原文字迹真貌的特性,在数字化过程中,对文字采取了特殊处理:凡原档不论是正体字或异体字,均采用对应不同的字形保真。例:户/戶/戸、即/卽、真/眞、慎/愼、厯/歴、旗/旂等。个别异体字,采用了电脑汉字正形代换处理,例如:

对出现的避讳字,尊重原貌,采用造字方法保持避讳字原型,可以通过汉字 关联检索技术,从正字检索到避讳字。

对于原档页中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或残损局部,保留了其局部小图。 反白文字用符号“︻/︼”括起来表示: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检索命中内容;不回避学术争议点,注重实用, 采用了适度宽泛的汉字关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检索查全率低的问题。

全文数字化《大明会典》与已经在线服务的全文数字化《大清五部会典》 、 《大清光绪新法令》相配套,较完整系统地反映了明清两朝的国家体制和各衙署 职掌、规章制度与相关法令法规及变故发展。

本互联网版本的推出,代表着古籍数字化发行正向更为广阔领域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查询。



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0

编者2010年5月